今天是:

网站首页

视频推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视频推荐 >> 正文

台湾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给我们的启示(窦学君)

发布日期:2013-05-30    作者:     来源:     点击:

各位老师:

下午好!

按照董事长的要求,这场报告本来应该早一点来讲,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拖到现在,非常抱歉。

一、访问行程:

下面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整个访问的行程:

2013年1月20日,按照学校统一安排,我和李绍勋副书记、孙洪波、吴祈宗、矫庆泽、苏秉华几位专业学院院长一行6人,赴台湾树德科技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昆山科技大学、虎尾科技大学、中国文化大学进行工作考察访问,这期间还参观了中山大学、成功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出访共计10天,于1月29日返回学校。

此行出访是对台湾几所高校的回访,目的主要是了解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学习台湾高校建设发展经验,并探讨与上述几所大学的合作。说实话,在去台湾之初 根本没有想到会引起我们对学校自身发展如此多的思考。本以为是一般性的访问外加一点休息和公费旅游,但自从踏入台湾第一所高校的校园,一种不一样的责任感就开始让我们在不自觉地对比和思考两岸高等教育的差异和不同。

出访期间虽然时值台湾各高校假期,但由于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处的同志们事先进行了良好沟通和周密计划,行程安排非常紧凑,完全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开展出访工作。

考察团所到之处,均受到相关大学的高规格、热情、富有诚意的专门接待。树德科技大学校长朱元祥、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副校长樊国恕、昆山科技大学校长苏炎坤、虎尾科技大学校长林振德、中国文化大学董事长张镜湖及校长吴万益分别率各自学校相关人员与我校考察团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探讨了接纳我校学生短期研习以及教师进修、互访等校际间高层次深入合作等事宜。

出访期间,我校考察团与中国文化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昆山科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至此,我校已与台湾的朝阳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昆山科技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签署了合作与交流协议。近日,虎尾科技大学正式致电我校,正向台湾“教育部”申请与我校签署合作协议。

通过本次考察访问。对台湾高等教育特别是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虽然时间很短,但感触很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点感受,五点感悟。这些感受和感悟未必准确,但却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感觉和领悟。有些观点未必正确,也未必深刻,但我愿意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就算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如果能够引起大家的思索和批判,唤起大家的忧患意识,这次报告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一点感受:亲切

我们这些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台湾的印象是清晰而又模糊的。从小受到的教育,一是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解放台湾、统一祖国,去解救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台湾人民是我们应当肩负起来的历史使命。我想这就是我们儿时对台湾的全部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我国大陆的对外开放以及两岸交流的日渐增加,我们了解到,台湾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亚洲的四小龙之首。台湾的民主政治、台湾的风光、台湾的科技、台湾的诺贝尔获奖者等等这些消息,让我们开始对台湾有了一些和过去不一样的认识。去台湾之前,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对台湾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近又遥远,既期待又忐忑。从澳门机场出发,一个小时的空中飞行就到了台湾的高雄,实实在在的让我们感觉到了两岸的空间距离是如此之短。下了飞机以后,熟悉的语言、熟悉的文字、还有导游的热情一下子把我们的心理距离也拉得很近。十天访问所到之处所受到的台湾高校的热情接待,源于共同的文化根基和血脉传承,使彼此的交流沟通非常顺畅,感觉就是在走亲戚。走到台湾的城市里,到处可见中山路、重庆路,到处可见广东饭店、客家饭店等非常熟悉的招牌,在台湾的各旅游景点,听到的也都是我国天南地北的各省乡音。走在台湾的大街上,仿佛走在广东或福建的某一个城市,不同的,只是繁体字多了点。感觉到的差异,只是中华文华大背景下的地域差异;感觉到的不同,也是亲兄弟之间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已。两岸一家人,两岸一家亲。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血浓于水的感情是纯真的,我们真的有理由相信,台湾无论离开大陆多久,也不可能真正地独立,两岸统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和台湾高校之间的交流,感觉上就是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

台湾与祖国大陆同宗同族,血脉相连,海峡两岸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相同的文化传统。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岸教育虽然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具有许多相似的情境和相同的特点,而且,所面临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以及发展的路径有许多相近之处。台湾高等教育走过的路,对我们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台湾高校特别是私立高校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经验是我们很好的研究对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台湾高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结合大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对照和研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我们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台湾之行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三、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台湾高校走过的路,我们正在走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是: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现在已经进入了后普及教育时代。

上述区分是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所提出的一种量化指标,精英教育阶段指的是适龄人口毛入学率为15%以下,大众教育阶段为15%至50%,普及教育阶段为50%以上。这样的划分和人们通常的理解还是有点差异,人们通常认为,在70%以上比较符合我们理解的“普及”的含义。但这种量的区分,本质上不影响我们对两岸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思考。

我国大陆的高等教育也在沿着相同的路径在走,只是所处的阶段不同,大陆高等教育已经跨过了精英教育阶段,走到了大众教育阶段,正在走向普及教育阶段。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两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就可以很清晰地印证以上观点:

台湾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发展历程: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台湾教育的精英阶段。1950年,台湾只有一所大学(台湾大学)、三所独立学院(分别是工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3所专科学校,本专科学生总数仅6660人,研究生5人。到1984年,台湾有29所公私立大学与独立学院。这个时候,台湾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5%以下。这个期间台湾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大学毕业不存在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人上学,全村光荣。所有高校都不存在生存问题。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台湾高校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从1980 年的104所到 1999年的134 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91年为32.4%,到90年代中期,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台湾高等教育属于大众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高校数量猛增,相当数量的人能较容易的跨入高校大门。这个阶段,高校发展开始出现分化,一批具有办学特色的高校开始出现。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台湾高等教育呈爆发式增长。目前,台湾共有165所高等学校(不含军警学校和远程教育学校)。本专科学生数110余万人,研究生近20万人。适龄人口毛入学率从1996年的50%提升到2007年的96.28%,几乎进入“全录”时代。可以说,台湾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普及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之一,就是台湾所有的学生,只要想上大学,都有大学可上。这个阶段,台湾高校生存危机开始加剧,高校分化严重,一批高校面临着招生难的窘境。

以上是台湾高等教育走过的基本路径。

我们再对比一下我国大陆高校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国从1949年的205所高校、到1978的598所高校、毛入学率1.55%,再到1998年的1022所高校,毛入学率为9.76% ,这个时期,虽然高校人数和学生人数不断在增加,但总体上可以认为是精英教育阶段。

从1999年起,大陆高等院校连续数年扩招,高校数量大幅增加。民办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大陆高等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时期。到2011年,我国有高校2409所,适龄人口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9%,到2012年,适龄人口毛入学率已经接近30%,即我国大陆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教育发展阶段,正在向普及教育阶段迈进。

从以上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台湾高等教育走过的路,我们正在走。只是两者现在所处的阶段不同。

感悟之二:台湾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

根据我们学校自身的情况,我们这次台湾之行,重点放在了考察台湾私立高等教育上。经过我们深入了解,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台湾的私立高校和公立高校并行发展,而且,从一开始就重视发展私立高等教育

我们发现,台湾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私立高校和公立高校并行发展的路。台湾的私立高等教育非常发达,在台湾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目前,台湾所拥有的165所高校中,公立高校55所,私立高校110所,私立高校约占台湾高校总数的67%。到2010年,全台湾高校在校生就已经有130多万人,私立高校在校学生有91万多人,占高校全部在校生的近70%。在台湾私立高校中,有大学55所,独立学院40所,专科学校15所。在台湾私立高校中,大部分都附设有研究所,研究所培养硕士和博士,占全台湾研究生的40%。

从历史上看,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历史久远,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家学院,到汉代的“经馆”,到宋元明清的“书院”,私立高等教育都曾发挥重要作用。到1949年,私立高等教育已是比较普遍。1949年,全国有大专院校205所,其中私立的有81所,占39.5%。

只是1949年以后,台湾和大陆在私立高等教育的作法上出现了分化。台湾继承了上世纪20年代鼓励民间办学的传统,从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就鼓励民间办学,1950年即出现了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淡江英语专科学校,即后来的淡江大学。台湾当局在重视发展公立高校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发展私立高校。对私立高校有专门的财政经费支持,大部分私立高校20%左右的运行经费由政府提供,根据对私立学校的评鉴结果来确定拨款额度,办的好的学校政府支持力度更大,并在科研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台湾私立高校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我们从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当中可以看出,台湾私立高等教育自始至终都是台湾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我们自新中国成立后,对私立学校实行了公有化,从根本上消除了私立高校。到了80年代以后,国家教育政策开始松动,1982年成立的中华社会大学标志着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开端。随着2003年9月1日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私立高校才开始步入“快车道”。从时间上看,1949年以后的大陆私立高等教育比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晚了三十年。

二是,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法制体系健全,从制度上保障了大学教育的社会公益性

台湾私立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得益于法律制度的保障。台湾先后制定了《奖励私立学校预算编制原则》、《私立学校奖励方案》、《私立学校法》等法规,允许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鼓励社会各界出资办学或资助教育,对公益性资助实行减免税收政策,以此促进私立学校的发展。由于台湾私立学校的设立与管理已有较长的历史,不断的在总结经验和修订法律,学校的管理已法制化、规范化。

1994年修订的台湾《私立学校法》,体系完备,对私立学校发展的相关方面作了比较完备的规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特别是关于私立学校财团法人登记制度,从一开始就保证了私立学校办学的公益性。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财团法人”概念。财团法人,是和社团法人相对应而言的,财团法人,是指指以财产的集合为成立基础的法人。财团法人财产来源于赠予人的捐赠,财团法人的形态是无成员的,表现为独立的特别财产,因此称为“一定目的的财产的集合体”。换句话说,财团法人一旦成立,财产就不属于任何的个人和组织,所以财团法人本身仅具有公益性。学校经营所得只能用于学校的发展,所以台湾的私立高校都具有公益性,这和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

反观我国大陆,私立高等教育的法律规范比较灵散,并且具有先天性缺陷,主要表现在所有的私立高校都登记为社团法人,社团法人,是指指以人的组合为成立基础的法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区别有:

第一,社团法人的财产来源于成员的出资,以取得收益为目的;而财团法人则来源于赠予人的捐赠。

第二,社团法人的出资者就是其成员,均具有社员权;而财团法人没有成员,只有雇员。

第三,社团法人可以具有营利性,也可以具有公益性;而财团法人只具备公益性。

第四,社团法人有意思机关(即作出法人意思表示的决定机关);而财团法人没有意思机关,而是一切依照财团法人已设定的章程。

第五,社团法人的设立行为,限于生前行为,并是二人以上所为的共同行为,表现为以设立法人为目的的订立合同并制定章程的行为。财团法人的行为,是行为人所为的捐助行为,不限于生前行为,可以是死因行为。

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允许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也就是允许从私立学校谋取盈利。这与我国大陆民办高校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大陆民办高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出资人和举办方办学的初衷大多是为了营利,把办学当成了一种投资行为和盈利方式。但是,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兴邦之基,把教育当作一种盈利性的产业,当作发财谋利之道,这与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是相矛盾的。把教育当作赚钱的工具,从根本上会制约私立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是,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比较高

台湾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比较高,在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公布的《2011亚洲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台湾就有多达11所高校跻身前百名。台湾大学还培养出了李远哲这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虽然台湾私立高校的整体水平与公立高校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在台湾排名前12所大学里,就有2所属于私立大学,即辅仁大学和东吴大学。有5到6所私立高校跻身于台湾高校的前20名。在台湾私立高校中,既有研究型大学,也有教学和应用型大学。可见,台湾的私立高校和公立高校相比,有些学校已经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而在大陆,由于各种原因,民办高校整体上处于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我们所讲的独立学院也就是人们常划分出来的三本院校,在目前情况下,与公立大学还没有办法竞争。

四是,台湾的私立高等教育与台湾经济呈互动式发展

高等教育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必然受制于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这一点在台湾表现得尤其突出。

上世纪50年代,台湾实行土地改革,台湾的经济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到60年代,经济腾飞,当时的台湾当局采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策略,把充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这一阶段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公立高校的资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于是台湾当局开始鼓励私立高校的发展,最早的一批台湾私立高校就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的。而且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此期间台湾的私立专科教育蓬勃发展。截止1972年,台湾地区有68所高校,仅专科学校就有56所。这个期间的台湾高等教育为台湾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能源危机的发生,使台湾经济面临重大调整,原来以加工出口工业为基础的台湾经济受到打击,经济增速开始放缓。随之带来的是高等学校发展速度大幅减缓。从1971年的68所到1984年的69所,台湾的私立高校在这十多年间只增加了一所。这个期间,台湾高等教育也和经济一样进入整顿调整期。,在此时期,台湾当局对私立高校进行大幅整顿,各种各样的规范性文件和法规不断出台,特别是于1974年颁布的《私立学校法》,使整个台湾私立高等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轨道。私立高校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台湾私立高校的质量基础就此奠定,一批私立高校如淡江、中原、辅仁、逢甲由学院升格为大学,跻身于台湾一流高校之列。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中期,台湾经济开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过渡,第三产业也开始兴起。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台湾私立高等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开始了跨越式发展。一些和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第三产业密切相关的私立高校开始建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台塑集团1985年设立的长庚大学和一些工学、医学、商学背景的高校纷纷成立。

90年代中期至今,台湾经济停滞不前,按正常规律,在此期间,台湾高校不应当快速发展,但是,台湾高校受政治的影响,沦为政党斗争的工具。特别是民进党执政的两个任期内,台湾高校无序发展,纷纷升格。私立高校在数量上增加了50%,出现过快过热现象,违背了正常的发展规律,结果就是导致教育质量下滑。

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始终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配合,并在经济推动下,逐步演进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进而开始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引导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带动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经济规模总量扩大引起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加快等。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台湾在经济腾飞之前,主要依靠的是基础教育;经济腾飞初期,则得力于专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当经济步入稳步发展时期,则主要依靠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可见,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在台湾经济发展进程中成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风向标。

反观大陆,高等教育也循着这一规律在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也倍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代,注定没有产生私立高等教育的土壤。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客观上迫使高等教育必须快速发展,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加上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催生了大陆的私立高等教育。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民办私立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短短二十年间,中国的私立高等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2011年底,全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390所(独立学院309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87所)。民办高校在校生505万余人,占各类高校在校生总数2473多万人的20%。

感悟三:和我们相比,台湾的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是,台湾高校的教育定位明确,办学理念清晰,特色明显

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改革发展的灵魂,它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特色则是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是学校最重要的软实力。

台湾的大学十分重视办学理念的凝练,这集中体现在各大学的办学目标、校训和校歌等之中。总的看来,台湾的大学十分注重办学理念的凝练和学校特色的建设,我们所参观的几所大学在这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国立中山大学的办学定位就是“培养社会菁英和领导人才”。也就是说,这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只是找到一份工作,不只是独善其身,而是要为社会创造其价值,为众人生活谋福利。其核心价值观是“至于至善”,寓意是“没有止境,永不停止的进步”。这所大学2012年在台湾排名第八名,实行的就是精英教育,形成了最具实力的是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管理学等特色专业,是一所研究型大学。

如我们参观的高雄第一科技大学,这所学校在台湾的应用型大学中排名第三位,在南台排名第一。其办学定位则是创业型大学,创办台湾第一流的应用型大学,即着重于实务应用研究与服务工作,和产业界联系密切,重在培养一流的产业创新人才。其办学目标是:成为卓越并具特色的国际知名大学;成为专业与通识兼具高级人才的培育摇篮;成为产业界研究及解决问题的最佳顾问;成为社会各界终身学习型伙伴的最佳搭档;成为产业界育成及合作的最佳伙伴。这所大学提出“学习创新思维,感受创新氛围,创新不分科系,创业没有领域”的创新教育理念。并设定了一个远景(培育学生具备创新的特质及拥有热忱、投入与分享的创业家精神)、二大主轴(透过创新、创业学程建构创业教育体系,以创新、创业育成实践创业理想)、三座基础(整合环境、资讯、资源等创业所需元素,作为推动创业型大学基础)、四个目标(理论、实务、创新的结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创新、创业环境的塑造,研究发展成果的实践)。高雄科大现设有工学院、电机资讯学院、管理学院、财务金融学院与外语学院等五学院。工科教育突出,与企业相结合的工程训练与研发成绩显著。

再如,中国文化大学,明确宣示,秉承“质朴坚毅”的校训,“承东西之道统,集中外之精华”的办学方针,以建立全国最具中华文化特色之教学型大学为目标,综合“东方与西方、人文与科学、艺术与思想、理论与实用”等四方面之特色,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创新思维、专业能力及国际视野之社会中坚人才。又如,树德科技大学的定位是具有研究应用能力的教学科研型大学,也就是教学和科研二者兼重,培养学生成为业界优先选用的人才。设计专业是其特色。

再如,昆山科技大学的办学愿景是“成为台湾专业技术教育与应用的领航者”。本校秉持校训“坚毅诚朴”的基本精神,以塑造学生诚恳质朴的人格特质、培育学生具备坚毅执着的为学研究与精进技能的基本态度;并因应时代的变迁,拟订具前瞻性的中长程发展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廿一世纪的领航者。其发展目标为:培育学生成为“新世纪优质人才”;协助教师成为“世界主流科技的应用专家”;建构学校成为“增进人类福祉的教育环境及研发中心”。

总之,我们所访问的其他几所大学也各有其办学特色,就是一个特点:具体清晰。

反观一下我们大陆有些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用语表述方面雷同得很厉害,识别度不高,放之四海而皆准华丽,高调、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认为,一所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传承的结晶,是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集中体现。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中,各级各类学校应有不同的层次、目标、功能定位,应该以先进的办学理念设计特色,创造特色,强化特色。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够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就是高水平大学,能够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同样是一流大学。

二是,台湾高校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环境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我们所访问的几所高校,校园环境都很优美,并且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例如,中国文化大学,有台湾“最高学府”之称,共有五个校区,总面积115公顷。我们访问的校本部位于阳明山华冈,毗连国家公园,景象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是学生修习课业、开阔视野与培养品德的最佳环境。校园建筑皆以中国宫殿式建筑呈现,外型典雅巍峨,教学空间设计明亮新颖、新式硬件设施,配备空调及现代化信息讲桌,提供优质的教、学习环境。这所学校建筑很有特色,取名也很典雅:大成馆、大仁馆、中国文化大学体育馆、大义馆、大典馆、大贤馆、大恩馆、大忠馆、大孝馆、大功馆、大德馆、晓峰纪念馆、菲华楼、大雅馆、大庄馆、大伦馆、大慈馆、大夏馆、大新馆。这所大学从“晓峰纪念馆”、图书馆、校园整体设计等,真正看到了这所大学对文化的重视。

再如,位于高雄港西子湾畔的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背倚群山,面向大海,视野开阔。红砖筑就的校园建筑,更显高雅、古朴、大气,中山大学的红房、绿树、蓝天、白云、碧海,优美的校园环境,已是当地的观光景点之一。

我们访问的其他高校,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但非常注意校园环境的美化建设,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也非常注意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三是,台湾高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普遍较高

台湾教育之所以比较发达,教育质量之所以比较高,与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密切相关的。近年来,各校纷纷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倡导学术自由,鼓励教师拔尖;制定教师奖励办法,鼓励开展科技创新性兼职活动和高层次合作研究;同时放宽聘用限制,鼓励吸引卓越人才,强化系所之间的学术竞争;建立健全教师评鉴制度,遴选和奖励优秀教师。这些措施,有力地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接触的台湾大学高层管理人员,几乎都受过北美研究型大学的系统学历教育。校一级管理者,往往不仅是毕业于北美研究型大学的博士,还具有在北美研究型大学从事过管理的经历。大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很高,多数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70%以上,重点大学多达到90%。例如,中国文化大学学生2万余人,专任教师约600人,要求新聘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资格或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比率要达到70%以上,同时采用兼职具备助理教授资格以上者近八成,许多是来自台湾知名大学学术巨擎或艺文大师。 再如,高雄第一科技大学95%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在这方面排名全台湾科大第一。

在台湾,教师收入较其它行业较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月工资起点标准为2万台币,大学教师月工资起点标准为5万元台币,教授月工资在10万元台币上下。

台湾公立大学教师均为公务员身份。私立大学教师比公立大学教师薪水高许多,机制灵活,制度弹性大,但工作效率高。台湾私立高校的师资聘用采取专兼结合,以专为主。

四是,台湾私立高校的管理模式比较灵活

台湾私立高校的管理模式比较灵活,基本上都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分工比较明确。董事会决策,监事监督,校长执行,效率比较高。所有的行政部门的领导几乎全部兼职。除教师以外的行政人员没有寒暑假,员工的敬业精神普遍比较强。一些管理制度和大陆有不同之处,管理模式的灵活表现在很多方面,因时间关系,单举一个招生的例子,在招生方面。台湾的高考招生制度实行“考招分离”和“多元选才”,各校甚至各院系都可以依据各自的特色制订招生条件,有利于克服“一考定终身”和中学“应试教育”的弊端。台湾现正大力推行多元入学方案,以让更多的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此方案于1999年提出,于2002年开始实施。其特色在于“考招分离”和“多元入学”。配合这种招生方式,台湾实施每年两次入学考试的高考方式,每年春、夏各举行一次大学入学考试,以创造有更多的选才机会。

五是,重视通识教育,培育完善人格

台湾高等教育课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战以来,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推动下成为世界各国大学进行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如今,台湾的大学十分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和具体。举一个国立中山大学的例子(举照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一般占毕业总学分的20%以上。将通识教育融合人文与科技领域。选修科目包括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学术范畴。通识教育的目的是确立核心价值观、方法论,培育具有理想人格、通达见识、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的健全人才。以昆山科技大学为例,昆山科技大学通识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自由民主社会中健全的公民,并且有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其具体的核心目标有四:一为融合人文与科技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兼具专业学术涵养与人文关怀;二为培养逻辑思考与理性价值判断,以发展其成熟的思考与判断能力;三为加强对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的认识,以拓展学生多元而均衡的知识领域;四为落实知、情、意的通识教育理念。

开展通识教育,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效地加强了品性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实践证明,急功近利的教育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只有在文化深厚的土壤里,才有可能产生具有批判精神和独立见解的人才。如今,大家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都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关键是,如何进行通识教育,制订哪些通识目标,开设哪些课程,每门课程要过到什么培养目的,这些课程应该怎么去上。各高校应根据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通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应当略有差异。

六是,台湾高校重视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

我们访问的几所大学,尤其是理工类大学,都很重视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例如,昆山科技大学,专业设置与当地工业密切相关,注重与当地企业合作。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产学合作,注意接轨企业,特别提出了“三创机制”:创新实务、创意激发、创业培育。再如,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与企业相结合的工程训练与研发成绩显著。建有创业实验室(面积两层楼),开展电子、通信、自动化、机电、机械、光电、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开发,与众多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吸引了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实验室工作。再如,虎尾科技大学,跟岛内数家厂商签约。

七是,台湾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主要包括师资国际化,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国际化。国际化一直是台湾教育部门发布的“教育年鉴”的专题内容,促进国际化是台湾高等教育发展既定的目标。我们访问过的这几所台湾高校也都非常重视增进校际间的国际合作。例如,中国文化大学建立了学生留学制度:与岛外多所学校缔结姊妹学校,交换学生赴姊妹学校进修一年,在姊妹学校所修及格课程可抵免本校学分,不仅可增长学识和增强外语能力,更可扩展视野和提升未来工作能力。再如,昆山科技大学与与50所海外大学缔结姐妹校合约,与国内包括我校在内的9所大学缔结姐妹校合约,这些学校有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同济大学、海南大学等。在台湾的大学里考察,国际化的影子随处可见,也给我们留下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方面。

感悟四:向台湾高校学习是我们提高办学水平的一条捷径

大陆的高等教育比台湾滞后了几十年,台湾已经走过的路,我们正在走。台湾的高等教育没有文化上的断层,较好地传承了优秀的中华文华传统,与国际接轨比较早,它几十年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和学习台湾高校是我们避免少走弯路、快速提高教育水平的一条捷径。这是从大的方面讲,具体到我们学校来讲,也具有可行性。下面我们具体谈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台湾高校的教学水平比较高。刚才已谈,不再多述。

第二,文化上的认同感。台湾和大陆同宗同源,虽然1949年后两岸采取了不同政治制度,但是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有着共同的认同。并且,在情感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容易在认识上产生共鸣。

第三,语言优势、地域优势及学费优势。台湾和大陆语种相同,地方语言也基本是闽南话和广东话。台湾普通话与大陆基本相似,比较好听懂。去台湾学习,不用像去欧美那样还得先过语言关,比较契合我们学生普遍英语比较弱的情况。台湾与广东地区气候接近,两地生活习惯差别不大,而且空间距离很短,我们学习的地域优势非常明显。此外,台湾高校的学费折合人民币为每学年2万到2万5千左右,相比于去欧美国家动辄每年十几万人民币的学费,便宜多了。

第四,资源互补和共享。台湾高校特别是私立高校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我们学校刚刚经过了大约十年的发展,历时较短,而且扩张迅速。在建校初期还可以拷贝校本部的发展和管理模式,但随着学校的发展和高校间竞争加剧,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之路。而在这一点上,台湾私立高校的发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台湾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着教育资源过剩的现实,而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优秀的教师资源,恰恰是我们最为缺乏的,引进台湾高校先进的管理模式、办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师,可以快速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形成我们学校自己的特色和定位,使我们在未来的竞争当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五、促进两岸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两岸的交流是大势所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民族腾飞的梦想,我们渴望着、也盼望着两岸的统一和民族的腾飞,交流越多,理解越深,彼此的融合就越快,越有利于两岸的和平统一。我们虽然位卑,但也忧国,如果通过我们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并在客观上能为祖国统一尽一点力,这也是我们办学所愿意和希望看到的。

下面,我再谈一下向台湾高校学习的具体途径

台湾高校在发展过程当中,既有成绩,也有失误。各个高校的情况也不同,我们在向台湾高校学习过程当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盲目自大,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人家的长处;也不能一说学习就盲目照搬,看不到问题所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向台湾高校学习:

一是,引进台湾高校中高水平的教师,大幅提升我们的师资队伍水平。特别是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的教师,如果能请他们直接来给我们学生授课,会有助于提高我们教师和学生的水平。比如说,上个月文法学院邀请台湾辅仁大学的黄源盛教授。目前台湾教授的工资并不高,大约月薪在8到15万台币,折合人民币2万元左右,而且台湾教授水平普遍比较高,比较有敬业精神。台湾高校教授数量过剩,到大陆来讲课的意愿都比较强。如果我们在时间上安排妥当,例如,开设暑假小学期,把重要的、核心的课程或者我们老师讲不好的课,安排台湾高水平的老师来讲。我们还可以利用台湾高校每个学期的期中考试10天空挡,请台湾老师集中上课。也可以聘请台湾知名教授做我们顾问,定期提供教学意见和建议。总之,只要我们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开课时间统筹得比较好的话,完全可以有一批台湾教授能够成行,这会从根本上缓解我们引进高水平难的窘况,减少我们自己从应届研究生中招聘教师的数量,大大改善我们的师资结构,使我们的师资水平整体上一个大台阶。这样做短期内办学成本可能会提高一些,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改革减少了很多障碍。

二是,开展校际合作和访问交流。与台湾大学互相选派教师进行教学、科研访问:派教师通过听课、交流引入创新性的优秀教学理念和有关课程,并进行合作性研究。也可以派我们的优秀青年教师到台湾去读博。这次访问,虎尾科技大学就给了我校一个推荐读博的名额。我们的各专业学院也可以和台湾高校具有相同专业的专业学院之间就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术等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探讨和交流,促进学校关于教学方面的改革,凝练我们自己的特色。例如,前一阵台湾辅仁大学法学教授黄源盛先生应邀来我校做了几场讲座,赢得了听讲师生的普遍赞誉。黄教授在我校期间,还听了个别法学老师的课,和法学老师进行座谈,就教学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了交流,效果非常好。我校于4月中旬已经聘请台湾辅仁大学教授为文法学院客座教授。

三是,派遣学生进行短期进修和参加台湾大学组织的夏(冬)令营。选派学生到台湾的大学学习一个学期到一年,可以得到台湾学校的有关的特色、优势的教育,增强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完善与理解;还可以与台湾大学方面进行通识课程的定制,并作为学生通选课记我校的学分。同时,可以吸收台湾的学生到我校学习,更好地与我们的学生相互融合、交流。我校外出学习的同学,回校后也可把学习与感受到的好的思路、理念带回来,与同学们共享。如此,建议我校学生在第5-7学期参加交流项目,特别应开拓一些在台到企业实践的环节,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开始。这些学生回来以后,会有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出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台湾大学特别是公立大学乐于组织夏(冬)令营,并精心安排讲座、课程学习、企业参观及观光等。这种活动便于组织,不会产生教学上的冲突,对学生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四是,在将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我们要解放思想,把台湾高校优秀的教学管理体制引进到我们学校里面,也可以大胆地尝试与台湾的高校合办某些专业或者合办二级学院,让我们的学生在本土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我们这样做,本身也会形成我们学校的一种特色。

此外,在与台湾高校的合作中,要注意的问题是,台湾的高校虽然总体上水平比较高,但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学校之间专业的发展也不平衡。一些学校和大陆合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我们和哪些学校合作,和这些学校的哪个专业合作,都需要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包括合作的内容、形式、都要进行审慎的选择和论证,力求效益最大化。

我们这次考察,也有一些遗憾,比如,考察前功课做得不够,考察目标不是很清晰,对被考察的高校的研究不细,访问的时间太短,一些台湾高校中更加具体和富有特点的制度可能还没有涉猎,彼此的交流和探讨深度不够,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都是我们今后要吸取教训的地方,也希望我们其他同志有机会去时进行弥补。

感悟五:台湾高校面临的问题我们也将会面对

前面讲过,台湾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阶段,进入了普及教育阶段的后期。特别是私立高校的发展,也经过了一个从初创、发展到过剩的这样一个历程。我们要看到,台湾高校发展成绩是明显的,但问题也很多。在进入普及教育阶段后,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即使台湾高等教育整体上比较发达,但仍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台湾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与过去相比有所下降

台湾学生高学历、低质量的问题日益突出,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副产品”。台湾高校林立,在保证“人人有学上”的同时,也有使求学流于形式之嫌。高校数量上升过快,却并未兼顾质量。宽口径入学给保持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各大院校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并不尽如人意。 “博士硕士化、硕士本科化和大学生高中化”的现象严重,就业率逐年下降。据统计,在岛内大专以上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比率,不仅高于全岛劳工4%的平均失业率水平,而且还在逐步上升。据统计:高学历年轻人的失业率6年增长了三成,“是一般人的3倍。”高校不再是高端人才基地,高投入并未带来相应的高回报。台湾大学费用并不低,不少学生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毕业后工作无着却已负债累累。本应是社会栋梁的青年一代却成为社会矛盾的潜在根源。这一点,相较于大陆教育而言,台湾高校并不具备太多优势。

二是,台湾高等教育资源出现结构性过剩,高校资源严重供过于求

台湾重视教育,但是教育投入也有其不甚合理之处,资金往往过多地用于兴办学校和盲目扩张。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公私办学的风气盛行。与此同时,有些政客为讨好选民、拉选票,竞相许诺“乡乡有高中,县县有大学”,从而使大学的增长速度惊人。据统计:从1950—1994的44年中,全岛大学共58所,数量已不算少了。但从1995—2003的8年中,大学却由58所增加到139所,是前44年的1.6倍。若将专科、军警和空中大学包括进去,2002年台湾的“大专院校已达164所”,2004年又增加到168所。所以有媒体报道:“台湾大概是全世界大学密度最高的地区”;“几乎遍地是大学”。台湾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3月,台湾有人口23,239,268人。台湾拥有各类高校有168所,也就是,每100万人中就有约7.1所高校。台湾高考(联考)录取率已由1996年的50%提升到2007年的96.28%,几乎进入“全录”时代。然而另一方面,台湾适龄人口迅速减少,造成生源不足。台湾1991年出生人口为30.86万,1998年降为25.48万,到2006年更降为19.29万。而高校可容纳学位30万。不少院校还面临招不到学生的窘境。我认为,台湾出台相关政策招收大陆学生,与台湾本地区存在招生压力不无关系。

三是,受WTO影响,全球一体化教育,使高校之间竞争加剧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对教育影响是深远的。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逐步增加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彼此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更加突出。欧美一些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名牌高校的榜样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各个国家保持其教育个性化的同时,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开始趋同,这就使欧美一些高校成为大陆及台湾地区学生留学的首选。

四是,台湾私立高校本身存在诸多问题,使其在竞争中处境更加危急

表现在:1、虽然台湾的私立高校发展比较好,但总体上落后于公立高校,受到生源不足冲击更明显。2、后期投入不足。因为台湾私立高校60%左右的经费来源于学费,生源的不足致使经费受到影响。再加上台湾经济近十年来发展缓慢,学校得到的捐助和产学研收入也在减少,许多高校的教师十年工资都没有增长,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3、由于前述生源不足和后期投入不足带来的生存危机使台湾私立高校的功利化趋势明显,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台湾高校面临的上述问题,是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反观我国大陆,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大学招生人数每年以40万人以上的规模递增。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400多万人,毕业生人数也从1998年的101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680万人,今年则为699万人。适龄人口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 总体上已经突破了30%,有些省市已经超过了50%,北京、上海甚至已达到了80%。由此可见,我们也已经从精英教育走过了大众教育阶段。台湾从大众教育到普及教育用了不到20年时间,进入了普及教育阶段。我认为,按大陆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左右,也将全面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大众教育到普及教育过渡的阶段,是高校形成自己特色和品牌的阶段。谁在这个阶段能够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谁就有可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几点启示和愿望:

第一,必须居安思危,从现在开始就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生存而战

从总体上讲,我国大陆高等教育正在从大众教育阶段快速向普及教育阶段过渡。一旦进入普及教育阶段,高校的生存危机就会全面显现出来。即使在目前的大众教育阶段,一些地区的民办高校的生存危机已经显现出来。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大陆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处在高校梯队的后半段,一旦危机发生,受伤的首先是这些学校。况且我们不仅面临着大陆高校之间的竞争,还要面临着国际甚至于台湾地区高校的竞争。因为台湾地区的高校想生存,摆脱困境,必须面向大陆。台湾的这些高校,是我们潜在的也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对手。所以届时我们所面临的竞争将会更加惨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对待高等教育的发展的规律要进行研究,不能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满足于目前还不错,比过去强多了这样一个现状。我们可能刚刚走向正轨,就面临着竞争加剧的残酷局面。要从宏观的、历史的和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和借鉴民办高校的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台湾经验,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要提前进行谋划,只有更高层次上着眼,才可能把准学校的定位,对我们自己存在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万不可懈怠和麻痹大意。学校发展中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下面我把我们学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以一些梳理。

一是,处在非常激烈的高校竞争环境中

目前,我国共有2400多所高校,其中,民办高校有1200多所。作为民办高校中的一所独立学院,我们要看到,我们也处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不仅与独立学院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也要与其他类民办高校竞争,还要与比我们地位优越的众多公立高校竞争,如何生存?——这将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的独立学院已经出现了发展分化的迹象,有些独立学院因经费紧张、办学质量低,已经处于生死线的边缘。北京、上海等地区民办高校招生分配名额越来越少。2010年,我国有323所独立学院,但到了2011年,就只有了 309所,减少了14所。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竞争环境是极不乐观的。一方面,从生源看,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在在1999年达到最高峰值12872.8 万人后,逐年呈下降趋势,到2011年为9502.5 万人。我校生源中80%左右来自广东,有资料显示(见下图),广东小学在校生人数从2005年开始急剧下降,照此比对,2012年后即使输入型考生也无法拉动适龄人口增加,广东生源招生也将快速遭遇寒冬。

图片1.jpg

图3 广东省近年在校生趋势

从生源来看,五到八年后,生源会大幅下降。虽然各地会有所差异,在总体趋势不会改变。学校的办学质量就会成为学生选择学校的首要因素。如果我们不能在生源急剧下降之前,把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处境将会非常危险。

另一方面,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异常严竣。最近,网上转载了《现代快报》的一篇报道,题目是《699万毕业生冲击最难就业年 北京签约率不足3成》。文章讲到,今年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699万,比总人口数为630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要多出69万人。这一群人正共同面对号称“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而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高校学科设置缺乏特色、大学生自身定位失衡等矛盾,共同促成了“最难就业年”的诞生。如何解决就业难问题,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外,从学校的角度讲,就必须打造更适合于社会需要的专业,或者在同样的专业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至少在广东区域内要在专业上形成自己的特长和独到的一面,至少在广东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要学习某一个专业,同类学校中,会首先想到我们,优先选择我们。

一边是一部分民办高校的招生难,一边是大多数高校所面监的大学生就业难,这两难问题首尾夹击,已经成为不少民办高校面临的棘手问题。我们处在珠海,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我在后面会讲到,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珠海有三所水平差不太多的独立学院,而且我们在这三所独立学院中并不是很突出,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排在后面。我认为,这三所独立学院的竞争在未来也会非常激烈。我们可能面临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首先要越过的第一个坎就是,在珠海独立学院的竞争中走到前面。

我们要看到,时不我待,形势逼人!如果我们想让这个学校在10年、20年后依然存在,甚至想建个百年学校的话,如果我们想使自己的收入在未来的10年、8年之内继续有所增长的话,如果我们今后安心在这里工作、不用为再就业发愁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居安思危,从现在开始,要有危机感和强烈的优患意识。我们就必须未雨绸缪,从现在起步,扎扎实实树品牌,一心一意求特色。否则,未来前景堪忧。

二是,外部政策的不确定性

我们从台湾私立学校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每当私立学校有了一定发展以后,就会面临一个调整和整顿,每一次调整和整顿都是一次重新洗牌。看大陆私立高校的发展,基本上属于高校扩招的产物,前面讲过,它们产生的背景,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当时公立高校资源有限、国家教育无力投入、无法满足需求的特定时期下产生的,一旦这种矛盾得到缓和,政策有可能向不利于民办学校的方向发展。从现在我们就可以看出,国家开始对新设民办高校的政策已经收紧,门槛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整顿、检查、评估接踵而至,这有可能促进民办高校的规范化建设,但是也客观上增加了办学成本,使民办高校的生存压力加大。一旦高校供给饱和、生源趋紧,从政策层面上,受伤的一定会是民办高校。我有一个比喻,不见得恰当,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有些类似。“985”院校像极了央企,他们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最大,对这些高校来讲,有发展的忧虑,但是没有生存的危机。“211”院校,就像一些省级的大型国企,他们同样享受着国家政策的庇护,同样没有生存的危机,即使到了普及教育阶段,这些学校仍然可以考虑按“精英”教育的思路发展。一些普通的二本院校,就像是地方国企,如果进入到普及教育阶段,这些院校则会有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但是,地方政府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政策来维持他们的生存,也不会轻易让他们倒下去。民办高校就不同了,我国民办高校没有享受到必要的公共教育资源,得到政府直接支持很有限。在招生、学生就业、教师评定职称、科研、养老保障等方面都受到限制,很难与公立高校公平竞争。我们期待政策变好,但要先让自己强大起来。

我认为,民办院校就像中国经济发展中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得到的政府财政支持最少,因而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差。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吧?上世纪八十年代即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也是应运而生,当时发展得红红火火,政策层面也是支持的,但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当时的乡镇企业绝大部分已不见了踪影。只有极少数乡镇企业脱胎换骨,做强做大,成为现在令人羡慕的现代企业和大型上市公司。如新希望集团、七匹狼、娃哈哈、华西村、鲁冠球的万向集团等。我认为,一旦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最先受伤和倒下的,肯定是民办学校!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我们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在其他场合也讲过,学校要“野蛮”式成长,超常规发展。为什么这样讲,一个基本的道理,如果按部就班地这样发展,虽然从纵向来看,我们会比过去有所进步,但是一旦危机来临,仍然难以改变被淘汰的命运。所以说,办学必须有新思路,新想法,走一条超常规、跳越式发展的道路,成为在教育界中“杀”出来的“娃哈哈”和“新希望”。

三是,学校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很多

我们学校纵向来看,发展迅速,特别是09年新投资方进校后,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但是,横向比较,我们在同类学校当中,依然没有走到“领头羊”的位置。我们的各种管理低效、粗放,一旦认真深究,各种管理中的不足和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包括我们的思想认识也还远远没有到位,比如说,一说到改革,每个人都认为应当改革,但一到具体实施当中,就会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得在抵制改革。当然这里面有个人利益、改革的举措是否合理等很多原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没有到位。我们学校内部,一个科学、合理的能够调动大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有些人主人翁意识缺乏,本事不大,毛病不少,打工心态严重,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思想普遍存在;有些人工作作风不踏实、不细致,眼高手低、形式主义严重,不注重落实和实效。我们的教学水平整体还不能令人满意,改革停留在表面上,还没有触及到深层次和本质的东西。

学校的基本建设也还处于疲于应付的阶段,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校园环境建设也是差强人意,特别是校园文化气息不足,离环境育人的要求差距还很大。

总的来说,都还是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运行。无论在哪个方面,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社会认可度也没有我们感觉的那么高。历史遗留问题虽然目前得到大部解决,但是如果不防微杜渐,小心翼翼,新的问题和矛盾依然会不断地涌现。一个小小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给学校带来致命的影响,甚至改变学校的命运。这么多年来,许多大企业阴沟里翻船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要在这里再一次不厌其烦地强调,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大环境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我们的黄金机遇期只有五到八年的时间,到2020年,大陆高等教育即将全面进入普及阶段,到那时竞争会空前惨烈。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要提前规划,要如履薄冰,要审慎地处理我们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第二,要在挑战中看到机遇,要在困难中看到希望

前面我们讲了很多困难和我们面临的问题,虽然困难重重,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但我们要看到,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们在看到自己的劣势和问题的同时,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在这里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一是,我们已经解决了公益性这一制约民办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保持民办高校的公益性,是办好一所民办学校的重要基础之一。前面提到,由于我国民办高校是在国家教育投入不足、希望调动民间资本进入高教领域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允许民办高校的举办方从中取得合理回报。但是什么叫“合理”,立法目前又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和商业项目是绝大部分投资者和举办者的初衷。为了解决当时的燃眉之急所制订的这种允许取得合理回报的立法举措,虽然短时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也会从根本上为私立高校的健康长远发展埋下隐患。以独立学院为例,作为独立学院举办方之一的母体高校想的是如何收取管理费,如何把独立学院当作自己的一块资源。作为独立学院投资方投资的目的也往往是为了商业目的,考虑的是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这和教育本身的公益性是相悖的,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这是政策的先天缺陷。这往往会造成无论哪一方一旦感觉无利可图,就怠于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们学校本身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上届投资方的投资不到位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根本还是缺少投资的动力。立法允许取得合理回报本身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例如,许多学校在建校初期,母体高校和投资方在利益不能协调的情况下互相推诿,不利于给学校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在学校办学发展顺利的时候,双方又开始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问题,这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所以,允许取得合理回报,是独立学院设置的制度性缺陷。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从大众教育向普及教育阶段的过渡,这一缺陷的副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也将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一个桎梏。如今国家对民办学校相关政策的调整,其重要原因也是想修正这一先天性缺陷。前一阵广东省教育厅下发的《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对于上述问题,哪个独立学院能早点认识并给予解决,这个独立学院就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更有可能接近教育的本质。放弃合理回报,是需要母体高校和投资方都做出重大牺牲的决策,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且非常复杂的问题。幸运的是,我们学校的母体高校和投资方已经就放弃合理回报,坚持学校的公益性达成一致,并且已经签订相关协议,准备写入珠海学院的新章程。这一根本性问题解决以后,剩下的要做的,就是如何发挥双方的各自优势、努力把学校办好的问题。解决了学校公益性的问题,虽然并不能说就解决了学校发展中所有的问题,但它为学校今后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的正能量会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会使我们在今后独立学院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个影响将是深远的。

二是,我们学校的举办者双方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我们的母体高校北京理工大学在全国综合排名前二十名左右,在理工院校中的排名就更加靠前。校本部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我们学校前面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靠的是校本部的声誉和影响,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和校本部的优质资源作一些战略性的结合,比如,共建专业实验室,合办研究生院,请本部教师来我校上课的常态化和制度化,选送大量的学生去本部学习,等等。在此基础上,打造我们自己的专业特色,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今后,我们一定要把校本部的资源用足、用活。值得欣喜的是,校本部已经充分认识到珠海学院的重要性,已经把珠海学院的发展作为北京理工大学一个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一些优质战略资源已经开始向珠海学院投入和渗透。想必大家在我校网站首页上也到了,2013年5月15日上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建设项目启动暨揭牌仪式在我校图书馆三楼会议室举行,建设启动的6个项目内容,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院士工作站•珠海、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筹建)、北京理工大学两化融合发展研究院•珠海、北京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光机电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珠海、北京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城市与公共安全联合研究中心•珠海。这些项目的启动和开展,将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等和珠海的区位、产业和政策优势相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深化市校合作,为珠海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我们珠海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我们学校的投资方光大策略投资公司是由一些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商业成功人士所投资成立的,这些股东在国家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们不仅是一些成功的商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有着民族富强梦的有志之士,对教育理念、教育现状、教育强国有着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在全国三百余所独立学院的投资方中是罕见的。学校投资方明确提出放弃合理回报,让教育回归公益性本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们的战略眼光,他们的财富基础,他们的融资能力,他们的人脉资源,他们的商战经验,他们的管理水平,他们对市场和未来发展的敏感和把握,是这个学校发展的有力保障。

如果举办者双方能够很好地团结协作,统一思想,目标一致,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共担风雨,共创辉煌,即使将来面临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会无往而不胜。

三是,我们有一些成为一流高校的基础条件

我们学校具备了作为百年高校的一定的基础条件。主要有:

1、我们有5000亩地的土地资源,具有如此大面积办学土地的高校在全国2000多所高校当中不会超过50所,单从校园面积来讲,我们超越了很多“985”和“211”高校,这是我们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

2、我们学校地处珠三角——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高校的发展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地域优势角度讲,我们在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应会排进前200名。

3、我们所在的学校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一流,有山有水,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果我们精心打造校园环境,完全可以把我们的校园建成亚洲最美的山水园林大学之一。从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基础的角度讲,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全国高校中会排在前20名以内。

4、更重要的是我们学校经过10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也吸取了一些教训,留下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管理干部,拥有了一定的办学口碑。这都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基础所在。

5、我们具有体制上的优势。所谓体制上的优势,是和公立高校相对应而言,民办高校具有体制上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什么地方?这种优势,就是高校办学自主权。就是: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教育规律来调整和确定我们的目标,而不受其他左右。比如,我们自己的的大学精神、自己的办学定位、自己的专业设置,一旦目标确定,可以采取最合适的措施和方法去实现目标而不受旧有的条条框框的约束。例如,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的设置、激励机制的采取、人员的选聘,待遇的确定和调整,都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路,来量身定做。这是所有公立高校所呼吁和羡慕的。

6、多年来压在我们身上的历史遗留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大家都知道,学校由于建设初期遗留的历史问题比较多,首先是债务问题,我在这里可以欣喜地告诉大家,前一阶段审计结果已经出来了,我们用两个亿清理掉了五个多亿的外债,仅此一项,就为学校节约了三个多亿。其次,一些强加在我们学校身上的不合理的合同问题被我们一一解决。最后,十年没有解决的校园土地被占用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我们第一次实现了校园的“领土”完整。我们之所以能够解决上述问题,靠的一是个人的无私,无私者无畏;二是过人的胆识和魄力,我们心中有一个大目标——就是学校利益至上,所以我们才能够顶住压力,敢于维护学校利益;三是正确的方法和策略。面对众多疑难复杂问题,灵活和对症的方法及策略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法宝。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校甩掉历史包袱,轻装前进。

总之,我们对上述优势,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知道如何运用优势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第三,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坚定必胜的信念,确定实干兴校的理念

关于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董事长和庞院都已经作过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从宏观角度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办一所特色鲜明、品牌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最好的民办应用型大学,我们要立志建设一所百年高校——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也就是说,从目标层面上,已经形成共识。

关键是,从现在开始,我们所有的举措都要朝着建设中国最好的民办大学这个目标来展开。什么是中国最好的民办大学?如何建设中国最好的民办大学?具体到我们学校,在战术上如何应对,如何落实,如何一步步地去做,在硬件上、在软件上、在管理上、在教学上、在专业建设上,这都是我们现在就要认真思考。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思想大讨论,千万不要停留在形式上,千万不要为讨论而讨论。而是要围绕着上述问题来进行,讨论要务实,要讨论时间表,要讨论路线图,要讨论具体措施和方法,要树立阶段性目标。我认为目前的讨论务实还是不够。如果讨论还停留纠缠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的层面上,就是没有深入下去。我个人认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应当是董事会和学校管理层应当重点讨论的问题,各个二级学院应当重点讨论各个二级学院的定位和所开办专业、课程等这些更具体的问题,老师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如何把定位落实到每一门课、每一节课堂中,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使用教材都要围绕着定位进行调整和改变。如果我们的大讨论的结果变成一项项可以具体落实和实施的方案和措施,我想讨论就具有了实效性。习主席讲了,空谈务国,实干兴邦。李总理讲了,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具体到我们学校,如何来贯彻主席和总理的讲话,我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瞅准目标,俯下身子,干出样子。

第四,发展战略目标一旦明确,关键是抓落实

要实现我们的目标,目前从学校具体的发展思路来讲,我个人的意见:四面布局,重点攻坚,全面突破。一是,要稳定教学规模,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把本科教育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这是因为,目前本科教育还是学校最主要的一项任务,本科学费收入在目前及以后很长的时期内都会是我们运行费用的主要来源。二是,大力开展科技产业园建设,把它作为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提升学校品牌和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加快实施。这是因为,在全国民办高校当中,甚至在许多的公办院校当中,有自己产业科技园的,可谓凤毛麟角,如果我们科技园建设能够成功的话,对于提升学校品牌、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将会产生重要作用。三是,加大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的培训力度,我们要发挥高校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既促进了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又可以形成我们新的收入增长点。在这一点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四是,适时进行国际化合作的突破,要研究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加快国际合作大学的建设。如果我们能够在两、三年内有所突破的话,学校办学就会上一个更高的层次。以上四项基础和重点是本科教育,亮点是科技园建设,高点是国际合作,难点是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

另外,我们要加快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我们学校的建筑风格要体现我们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我们要为师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我们要把校园环境建设得更美,要让校园的文化气息更浓,真正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未来的校园环境一定会让师生惬意,同行羡慕,考生向往。

结语:

各位同仁,为了达到我们的上述目标,我们必须长怀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我相信,只要我们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措施得力,抓住战略机遇期,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少犯或不犯错误,完全有可能实现发展的转型升级和大的跨越,在危机到来之前,形成我们的品牌和特色。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坚定不移地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来推进改革,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紧紧地依靠广大师生,上下一心,同心同德,真抓实干,我们学校就一定会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一定会成为民办高校中的一面亮丽的旗帜。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明天也一定会更美好!

各位同仁,为了学校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奋斗吧!

谢谢大家!

台湾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给我们的启示.doc

文件类型: .doc

9040b1dd721e94a4b5859a7fe2f3c921.doc (198.50 KB)